骨髓腔内静脉穿刺介绍

日期:2020年09月24日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抢救急危重症的重要场所,更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监护技术、血气分析等各种技能操作不说了,在心脏骤停、休克、脱水等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中,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对现有输液技术是个严峻挑战。在 90 秒内无法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或 3次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下,欧洲复苏委员会 (ERC) 和美国心脏复苏指南 (AHA) 均建议采用骨髓输液方式作为药物补给途径。同时,这些指南指出在心脏骤停的抢救过程中,应尽快建立血管通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什么是骨髓腔内静脉输液输液?

     骨髓内静脉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利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通过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的紧急输液给药方法。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的优势有哪些?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快速建立血管通路 至关重要。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需要通过血管通路给予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物;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通过血管通路给予快速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临床可用的给药途径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气管插管内、骨髓腔内等。目前我国大多数医 院是先尝试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穿刺失败后,再选择建立心静脉输液通路。心脏骤停或者休克患者由 于周围循环衰竭,外周静脉充盈欠佳,往往会发生塌陷,从而影响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旧。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人体骨髓腔由网状的海绵静脉窦状隙组成,在 骨髓腔中有很多高度分化的非塌陷的静脉网,包括 垂直的(Haversian管)和水平的(Volksmann管)血流,与血液循环相通。当发生休克或因创伤而大量失血的情况下,患者的外周静脉通常会发生塌陷,此 时处于骨骼保护之中的骨髓腔内静脉网因其特殊的 骨质结构仍然能够保持非塌陷状态且同体循环保持 连接。在骨髓腔内的这些非塌陷性的微小静脉网络 可以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到其周围的液体,通过骨内静脉窦将其快速转运到体循环之中并 加以吸收利用。

骨髓腔内输液的穿刺部位选哪里?

      理想的骨髓腔内输液部位要具备以下特点:骨皮质较薄,容易穿透;有较容易辨别的骨性标志;表面覆盖组织少;容易在艰难的环境中完成。通常情况下,小儿患者骨髓腔内输液选择的部位主要在胫骨的近端或远端、股骨的远端。成年患者骨髓腔内输注部位多选择在胫骨、肱骨或胸骨柄。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作为建立血管通路中的一种重要途径,应是急救人员的一个常规备选方案。当遇到危重患者和输液困难等情况时,医务人员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建立骨髓腔内输液通路,挽救更多生命。

微信图片_20200929091712.jpg微信图片_202009290917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