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甲状腺穿刺后出现以下症状可对症处理

日期:2017年09月22日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FNA)是使用23G针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结节进行穿刺,因其准确性、性价比高,逐渐成为临床广泛采用的诊断方法之一,是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武心萍说,甲状腺细针穿刺是一种方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其并发症少,常见并发症为穿刺后局部疼痛和出血,且穿刺后并发症可以自行愈合,而严重并发症少见。穿刺后24小时外敷纱布可去除,三个月如有必要可重复穿刺,一般不需要口服抗生素。

  焦虑与疼痛是术后的最主要症状

  心理因素(紧张、恐惧)和机体状态(空腹、血糖控制不好)等原因,会使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头晕、晕针、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反应。

  武主任说,细针穿刺是很成熟的技术,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局部疼痛是短暂、轻微的,大可不必紧张,积极配合也会提高穿刺成功率。另外建议在穿刺前保证休息好,穿刺后压迫5-10分钟。

  武主任特别提醒,穿刺后局部疼痛可用冰块局部压迫止痛,不推荐使用局部麻醉预防疼痛,因为局部麻醉并不能完全预防疼痛。

  出血和血肿也时有发生

  甲状腺穿刺出血是因结节内或结节外静脉渗血所致。引起穿刺出血的原因主要是甲状腺血供丰富,尤其是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静脉血管壁异常薄;穿刺中的牵拉使血管压力增加导致出血;此外,高血压本身也起一定作用。

  武主任建议:严重的出血倾向,例如凝血功能异常者,高血压患者等,可以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的患者中进行。小量到中等量的出血不需要住院治疗,仅仅需局部冷敷,可在数天内自行恢复。大血肿可引起呼吸道阻塞,极少的病例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或大血肿,需要住院干预治疗。

  假性动脉瘤、继发性血管瘤是血管损伤的常见并发症

  穿刺不当可引起假性动脉瘤、动脉内血肿以及继发性血管瘤。假性动脉瘤是由于血肿与动脉相通引起,颈部可见波动性的肿块。尽管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常见并发症。目前无标准的治疗,一般可自愈。

  穿刺后血肿往往以结痂的形式恢复,很少引起与血管瘤类似的血管和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偶尔可以观察到类似血管肉瘤的内皮反应性乳头状增生。此时,需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为恶性疾病而行不必要的根治手术或化疗。此外,反复穿刺抽吸只有大量的血液,需考虑甲状腺血管瘤,可行诊断性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

  甲状腺形态改变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急性暂时性肿胀发生于甲状腺穿刺后24h以内。穿刺虽在单侧进行,但出现甲状腺双侧肿胀和急性疼痛,不伴随颈部瘀斑或呼吸道阻塞。急性暂时性肿胀为自限性及暂时性,表现为急性发生,快速恢复,且不伴有气管阻塞或其他局部症状,无需特殊处理。迟发型暂时性肿胀为发生于穿刺24h后的无痛性肿胀。超声显示甲状腺前组织水肿。其作用机制不明,可的松制剂治疗有效。

  穿刺后感染发生很少

  感染的发生也很少,即便是免疫缺陷者。其原因为甲状腺有丰富血供、丰富的淋巴排泄系统、高碘含量以及完整的包膜。致病菌直接种植是甲状腺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穿刺后感染多发生在局部或系统免疫缺陷者中,在甲状腺癌或健康人群中亦可发生。感染发生后主要治疗包括抗感染及脓液抽吸。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病程迁延不愈,甲状腺局部纤维化,需行甲状腺切除术;严重者将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

  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约占到1%可能

  约1%的患者出现穿刺后甲状腺功能亢进,部分患者出现多汗,心悸,其余患者无症状。有趣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生于囊性结节患者。穿刺后出现甲亢的原理尚不清楚。甲状腺炎、甲状腺组织渗漏到囊肿中共同起作用,导致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穿刺后甲亢可自行缓解,囊液的反复抽吸、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少血浆中甲状腺素水平。

  邻近器官的损伤最长半年自行恢复

  邻近器官损伤包括喉返神经损伤、气管损伤以及食管损伤。甲状腺穿刺可引起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单侧暂时性声带麻痹,常见症状是穿刺后迅速出现穿刺点疼痛和肿胀感,随后出现声音改变和(或)声音嘶哑,半年内可自行恢复。因仅引起部分性神经损伤,故声带恢复更快。穿刺损伤气管报道极少,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如果穿刺标本中出现软骨碎片需考虑气管和喉部损伤,喉镜亦有助于鉴别诊断。穿刺后食管损伤可引起轻度、短暂吞咽困难。由于吞咽困难是颈部恶性肿瘤的常见临床症状,因而需注意鉴别,以免误诊为恶性疾病而行不必要的甲状腺切除术。

  关于种植转移极其罕见

  虽然从理论上讲,对恶性肿瘤的任何刺激都有可能造成恶性肿瘤细胞的脱落和转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甲状腺结节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引起恶性肿瘤细胞沿针道种植或进入脉管转移的病例极其罕见,国外文献报道中,美国每年行甲状腺FNA(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患者达28.8万例,截止2010年1月,报道甲状腺FNA导致肿瘤种植的累计仅19例,肿瘤种植率低于万分之一。国内尚未检索出有关这方面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