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潘某,男,74岁。
就诊时间:2024年2月7日
主诉:发现血压降低1周
现病史:患者近1周发现现血压偏低,自测血压波动在84/58mmHg,伴有心慌不适,自诉平时吃东西或者喝水都伴有口中咸味,且有晨起口苦,食欲不振,舌红苔少,中根部腻,脉弦细。去年5月行PCI术后置入支架1枚,平时服用“阿托伐他汀钙、替格瑞洛、吲哚布芬”,后因窦性心动过缓改用“氯吡格雷”。二便调,无黑便。
辅助检查:2024-02-07心电图:心房颤动;心脏彩超:1.右房增大;2.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3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肾功能:肌酐120μmol/L↑,葡萄糖13.14mmol/L↑。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痰热扰心证
治法:清化湿热,化痰安神
处方:
生栀子10g 蜜远志20g 酒黄芩10g 法半夏8g
党 参15g 茯 苓20g 桂 枝15g 枳 实10g
竹 茹10g 甜叶菊3g 半 夏10g 黄 连6g
黄 芩10g 干 姜10g 人 参10g 生地黄15g
当 归15g 枸杞子15g 白 芍15g 麦 冬15g
生牡蛎30g先煎
共7剂,用法:每日1剂,分2次用,水煎服
二诊:2024年2月21日,患者服用上药后口咸口苦均明细好转,血压仍偏低,予上方加附子3g,7剂继续服用。
三诊:2024年2月28日,患者大喜,诉近1周心慌明显减少,今日自测血压110/71mmHg,效不更方,予上方14剂继服,嘱其今年5月份支架置入满1年后,停用“氯吡格雷”,改用“利伐沙班”预防血栓形成,及时内分泌科就诊控制血糖。
按语:该患者以“发现血压偏低1周”为主诉就诊,查心电图发现有“心房颤动”,结合其PCI术后病史,现该患者已经在冠心病基础上伴发心房颤动,可能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相关,至于其血压偏低应该与其房颤血压波动以及测量不够准确相关,需重视血糖控制及心房颤动的规范治疗。该患者舌红苔少,口中咸味,脉弦细,乃是肝肾阴虚,肾水上泛之象,《张氏医通》曰:“口咸,肾液上乘也。”故仿一贯煎之意,处以生地、当归、枸杞子、白芍、麦冬等味滋补肝肾之阴液,其口咸自愈。该患者以心慌求诊,舌苔根黄腻,脉弦有火象,且视其人体瘦,形容枯槁,内经云“瘦人多火”,又其年老阴气自半,肾水不得滋养心神,又兼痰火扰心,故而发为心悸之病,于是化裁千古名方温胆汤及安神定志丸处方,其中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名医别录》谓其主“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栀子苦寒,归心、肺和三焦经,生用入气分,功擅泻火除烦,朱震亨言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别录》谓其能“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遂取三者相须为伍,疏肝气、泻肝火、清心火、健脾运、化痰浊。黄芩、枳实、生牡蛎三者角药配伍为臣,以助君药泻肝火、畅气机、镇心神之效。其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枳实破气化痰散痞,生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三者相须为伍,可奏清心肝之火、镇悸乱心神、行郁结之气之效。党参、茯苓配伍健脾益气,竹茹善清痰热。远志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而佐助解郁安神之效,又能通肾气而交通心肾。桂枝一可补肾阳之虚,以助肾气化之复,但非峻补元阳,而在微微生火,蒸发肾阴,化生肾气;二则桂枝配伍茯苓助气化以行水除痰湿;三则可收敛浮越之火。此五味共为佐。甜叶菊味甘,可生津止烦渴,并可调和药味,兼具降糖,为使。
跟师记录:王新东/陈兆阳
批阅意见:对用药分析透彻,但对于病机的理解还需认真思考。
